新加坡的現行的稅種
作為貿易自由中心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投資者在新加坡落地,在新加坡注冊公司創業投資,稅收是企業重要的支出,所以就要對新加坡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豁免政策了解清楚,才能最大化享受新加坡的稅收優惠。新加坡現行的主要稅種有哪些呢?
新加坡現行主要稅種有: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不動產稅、印花稅、車船稅等。此外還有預提稅,關稅、博彩稅以及引進外國勞工的新加坡公司征收的勞工稅等等。
和香港不一樣的是新加坡沒有資本利得稅,新加坡采用單一稅制。稅種少,稅率低,采取屬地征稅原則就是新加坡稅收的特點。
新加坡企業所得稅
新加坡當地公司和外國公司對于來源于新加坡境內的收入和帶入新加坡境內的境外收入繳稅。標準公司稅率是17%,還有大量稅收鼓勵措施以便使企業獲得更低的執行稅率。
1、新加坡對于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征稅相似,但居民企業可以享受額外的稅收優惠,例如:
2、利用新加坡和某些國家簽訂的雙邊協定避免雙重征稅。
3、境外股息、境外分支機構收益和境外服務收入的 稅收豁免。
4、對于新設企業最長3年的部分稅收豁免。
如果一個企業的控制和管理在新加坡進行,則該企業就被認為是居民納稅人。一般而言,外國公司在新加坡的分支機構通常不被認為是新加坡居民納稅人。資本收益稅在新加坡沒有資本收益稅 預扣稅非居民企業的某些收入需要預扣稅。這些收入包括與貸款相關的利息和費用,版稅、管理費和租金。在雙重稅收協議的情況下,預扣稅可以減少。
新加坡企業稅收優惠和豁免政策
新加坡政府為投資者擴大營業提供了大量財政優惠,涉及的領域包括設備和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總部管理和產業發展。在新加坡經商時,你將享受到全世界最低的公司稅率。居民企業還將享受到額外的優惠,包括避免雙重征稅、對境外收入的稅收豁免和對新設公司的稅收豁免。以下為新加坡特有的幾項稅收優惠做簡單的介紹:
1、初創企業免稅計劃-SUTE
初創企業免稅(SUTE)計劃旨在鼓勵新加坡的企業家精神,并為初創公司在其運營的前三年中對其應稅利潤提供一些豁免。符合以下條件的新注冊的公司都有權享受前三年新創辦公司每年的免稅待遇稅務評估:
1)在新加坡注冊成立。
2)擁有不超過20名股東,其中至少一名股東是持有至少10%普通股的個人股東。
3)主要從事房地產和投資控股公司不符合資格。
2、公司的部分稅務豁免-PTE
對于不符合申請初創企業免稅計劃(SUTE)的企業,仍然可以享受部分稅務豁免計劃(PTE)。
應課稅收入:
1)首$10,000新元,免稅$7,500新元。
2)下一個$190,000新元,免稅$95,000新元。
3、企業所得稅回扣-CIT Rebate
除了稅務減免,新加坡政府還推出了稅務回扣政策(CIT Rebate),新加坡政府為了減輕企業的壓力,在2020年企業所得稅回扣上調為公司應付稅的25%,上限為15,000新幣。
4、外國來源的收入豁免計劃-FSIE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很自然地許多新加坡稅務居民公司的收入都來自于海外。外國來源的收入可能會被征稅兩次,一次是在外國,另一次是當該筆收入匯往新加坡時。不過,有的稅收優惠可以緩解被雙重征稅的問題。
根據新加坡所得稅法(ITA)第13(7A)至13(11)條文,公司可以從外國來源的收入豁免計劃( FSIE)中受益,但該海外國家的公司稅率需至少是15%,收入已在該海外國家納稅,并且審計師確信免稅將對新加坡居民有利,豁免計劃才可行。
外國來源收入:
1)來自海外的股息:由非新加坡稅務居民公司支付,來自海外的股息。
2)外國分行的利潤:新加坡公司在外國注冊分行所產生的任何利潤,不適用于外國分行的非貿易或非生意性質收入。
3)來自海外的服務收入:居民納稅人通過在海外提供服務所產生的任何收入。
5、新加坡外國稅務抵免-FTC
新加坡已經簽署了20多項自由貿易協定(FTAs),以及74項全面和8項有限避免雙重征稅協定(DTAs)。這些協議旨促進跨境貿易,降低新加坡公司海外拓張的成本。公司可以就在海外發生的費用根據新加坡的稅務進行抵減,例如特定的市場拓展和投資費用,還包括新加坡企業海外拓張時的人力開支。
根據新加坡稅務局( IRAS )的外國稅收抵免(FTC)計劃,同一筆收入,公司可以申索抵免,即在外國繳納的稅可抵免新加坡的應納稅。
1)是相關基準年在新加坡的稅務居民。
2)在國外司法管轄區為相同收入繳納或應繳稅款。
3)收入在新加坡應納稅。
4)不處于虧損狀態的公司。
6、海外發展雙重稅務回扣-DTDi
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時, 用于市場擴張和投資開發活動,以及符合相關條件的開支能享有減稅優惠,每年申請的最高額度為15萬新幣。這個項目將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
總而言之,新加坡不僅稅種少,稅率低,而且還有很多稅收優惠以及豁免政策,能夠幫助創業企業在新加坡度過創業初期資金困難等難題,也讓企業更加容易在新加坡站穩腳跟,順利拓展境外業務,這也是這些年來新加坡越來越受投資者歡迎的原因。